WEDCV155VD5RRV515DV

 

有這麼一項調查: 如果你有一張100元的電影票,當到達電影院時,發現電影票丟了,這時候只有40%的人,願意會花100元再買一張票,而是轉身離開。 想對比的是,如果你到達電影院後,發現自己丟了100元錢,人們可能會感覺到很鬱悶,但卻有88%的人,仍然願意花100元,買一張票,去看電影。 這是為什麼呢? 丟了一張100元的電影票,和丟了100元的價值是一樣的。 但是在人們眼中的價值,卻不同了。 這個現象叫做沉沒成本效應。 ... 你是如何被影響的? 同樣損失100元,為什麼人們出現不同的感覺呢? 原因是,人們的心中都有一些類似情感帳戶的東西,而且人們喜歡歸類。 還是拿電影票調查來說,當人們丟了一張電影票,需要再買一張電影票時,這兩張電影票就被歸類為同一個帳戶了。也就是人們會感覺是花了200元看了一場電影,很不劃算。 但如果你丟的是100元錢,那它跟電影沒有關係,所以是分開的兩個帳戶,一個帳戶丟了100元,不影響另一個帳戶花100元去看電影。 那同樣的情形在生活中很常見。 比如,你買了一塊蛋糕,發現很難吃,你是忍著吃完?還是會扔掉呢? 你花錢去看了一場電影,發現電影很爛,你會忍著看完?還是中斷不看,去干點其他有意義的事情? 你和男朋友談了三年的異地戀,堅持過來了,快要結婚了,但你越來越發現對方和你在生活中各種觀念都不同,三觀都不一致。你會選擇分手?還是湊活著過下去? ... 及時止損,才是王道 可能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即使我們被沉沒成本影響了,也無所謂。 但想剛才說的談戀愛結婚,這樣的人生大事上,如果你也被沉沒成本影響著,糊裡糊塗的走下去,那你豈不是註定悲劇? 同樣的,在投資上、在創業上、在工作上,在你的人生每一種狀態中,沉沒成本都存在。 投資最好說,如果做過股票、期貨或者外匯交易,你一定聽過抗單。抗單就是一種很不明智的被沉沒成本影響的典型例子。抗單就是指虧損的時候,期待著交易迴轉,而不止損,選擇硬抗的交易行為。 因為已經損失的那部分錢,成了成本的一部分,甚至連之前盈利的錢,都會被人們視為沉沒成本的一部分,所以不捨得就這麼放棄了。 ... 如果你現在有一份不上不下的工作,你在這份工作上已經深耕了5、6年,但進步不大,你也不知道怎樣更進一步。同時,你遇到了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和你本行業無關,但卻是你喜歡做的事情。 就像上圖中畫的,你已經投入了這麼多的時間、精力甚至說青春都耗在裡面了,那你是要繼續下去?還是選擇機遇? 我個人看來,及時止損是直面問題的最好解決辦法。 擺脫生活慣性,才能擺脫命運 其實人性都是喜歡簡單,不喜歡複雜的。 也就是當面臨選擇時,你很多時候都是喜歡不動腦子,不思考,順勢就做出了選擇,這種」順勢「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所在。順勢其實是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潛意識。 榮格說過:「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你的意識的時候,它就是你的命運!」 想想你有多少選擇是經過思考的,還是只是被生活的慣性帶著走? 想想你吃過的飯,你記得它們的味道嗎?是不是只是習慣性的吃,從來沒有體會過食物的味道? 中庸中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我們的呼吸、眨眼,我們的生氣、快樂,有多少是經過思考的。 ... 當你憤怒時,記得停頓一下,去觀察自己的情緒,你的憤怒很迅速消失。 偉大的人,都能控制自己情緒,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被情緒帶走,不被慣性帶走。 他們的潛意識(如情緒)是經過意識(思考)的,所以他們能控制潛意識(情緒)。 所以,從今天開始,注意自己的潛意識吧,讓它回歸到意識中,自己控制自己的命運。 你可以先從一個小練習做起:「刷牙的時候,把意識關注到自己刷牙的每一個動作上,你會有驚奇的發現!」 你願意明天早晨試一下嗎? 晚安 積極時刻太極 2020年4月6日

 

 

OKAPI 推薦

  •  

    文/平安文化2018年12月10日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新書《變老的勇氣》談「改變」的決心和勇氣。 就算不能工作了,人也不該因此就降低自我的價值,而是要改變想法,將人生的價值從努力工作轉變成好好活著。──岸見一郎 Q1:我們都知道您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和希臘哲學的專家,您覺得在「變老」這個議題上,阿德勒心理

內容簡介

岸見一郎 「唯一.一本」阿德勒集大成之作
透過這本書你將看見阿德勒心理學所有精華!

  你是否常覺得人生苦不堪言?
  彷若生存於世就肩負著難以承受的負擔?
  阿德勒說:「你其實可以輕鬆放下。」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從正面角度直視人生難題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本書中統合了自己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從人生的困境談起,教我們如何放下痛苦、面對自我的「自卑」或「優越」情結,並與社會產生良好連結,積極地活在當下。

  本書揭示了人生在世每個階段的痛苦或課題:從進入社會後如何與每個不同的個體相處、面對親子教養的問題、面對年老、病痛與死亡等,並教導我們以「勇氣」面對種種課題。勇氣,就是面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阿德勒心理學是這麼說的:我們覺得苦不堪言的重擔其實可以輕易解決,因為「苦不堪言、難以承擔」這件事,實際上只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關卡而已。

  人類的行動,看似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然而不是有同樣經驗的人都會有同樣的行為——這是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學說的分歧點,相較於佛洛伊德,阿德勒更為「務實」、「入世」,他認為「過去的事情雖無法挽回,我們還是能夠透過自由意志改變自己的人生」。

  本書所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是以正面的角度讓我們直視生而為人會產生的種種艱難,並帶領我們輕鬆越過——在這看似每個人皆有高度壓力的現代社會之中,相信是最適合引導人們改變困境、走向幸福的寶典。

本書特色:

  ★ 面對人生的痛苦與重擔該如何自處
  ★ 我們並非受控於情感,而是情感隨著意志出現
  ★ 「自卑」與「優越感」對我們的影響
  ★ 我們如何從個人進入到社會
  ★ 藉由「活在當下」通往幸福

共同推薦

  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副教授/諮商心理師  吳淑禎
  心理諮商師 許皓宜
  中文卡內基之父 黑幼龍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 曾瑞真
  美國伊利諾州立州長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研究所教授 楊瑞珠

日本亞馬遜好評不斷

  「看完書後,我真的想要克服自己的不負責任與過度依賴!」

  「為了獲得活著的喜悅,我想努力往前踏出改變的一步。」

  「這是本對人生充滿啟發的書!讀完書後,我也想將書中的啟發實踐在生活當中。」

  「回想過去與未來那個進退不得的自己,這本書完全正中我的要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Kishimi Ichiro)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學系博士課程(主修西洋哲學史)修畢,主修哲學,同時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曾在以下學校擔任兼任講師,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院教授古典希臘語、京都聖卡塔琳娜高中護理專科教授心理學、明治東洋醫學院專門學校教授教育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也曾於前田醫院任職。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譯者簡介

葉小燕


  人生中的困境不知凡幾,有阿德勒為伴自能勇氣飽滿。
  目前為專職譯者、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

  yen0407@yahoo.com.tw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活著很痛苦」的真相
大力士/卡珊德拉的叫喊/執意背負重擔/垂頭喪氣/接連不斷的噩運/尋找困難

第二章 原因論和目的論──喚醒自由意志
真正的原因/蘇格拉底的悖論/人人都渴望幸福/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論」/阿德勒的「原因」論/目的論/操控情感/拯救自由意志/內發的動機/作為善的「目的」

第三章 自卑情結──探討精神官能症人生風格
生活型態的意思/認知偏差的生活型態/被定義的世界/性格/社會性的概念/解決問題的模式/自己選擇的生活型態/何時選擇了生活型態/人際關係之中/為了不要向前邁進的「那隻手」/視他人為仇敵/不能喜歡自己的人/協助對方認為自己有價值/精神官能症的生活型態特徵/容易形成精神官能症生活型態的人/自卑情結的精神官能症思考邏輯/表面上的因果律/人生的謊言/拘泥小節的人/害怕無法掌控的事物/停留在熟悉的環境裡

第四章 優越情節──探討虛榮心
追求優越的普遍需求/追求個人的優越性/在支戰場上戰鬥/所有精神官能症,都是虛榮心/貶低價值的傾向/任何人都有虛榮心/戰爭.歧視.霸凌/仰賴他人的權威/擺脫虛榮心獲得自由/溺愛/與他人的羈絆

第五章 社會興趣──與他者建立關係
無法獨自一人存活/阻擋去路的他人/光憑力氣成不了事/他人眼中的他人/賦予屬性/所謂的理解/理想中的他人/交談/如何看待他人/夥伴的存在/對他人的貢獻/全體的一部分/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這個譯詞/對他人的關心/同理心/戰爭/治療的方向/視為理想的社會興趣/事前論述與事後論述/戰爭精神官能症/共鳴/對等的關係

第六章 記住(你將會)死亡──生老病死
人並非不死之身/無法免於老去/關於價值的問題/年老並非不幸的原因/擁有貢獻感/接納疾病/由病中康復/與身體建立新關係/夥伴的存在/病患對他人的貢獻/沒有時間的岸邊/好好活著/第一次意識到死亡時/屬於生命一部分的死亡/不安的意義/不要抹滅死亡/有些事具不可抗力/對他人而言的死亡/屬於生命一部分的死亡/死亡是可怕的嗎?/無論死亡是什麼/依然要活下去/不死的形式之一

第七章 克服「活著很痛苦」
莫以「不是我的錯」便輕鬆放過/要看優點而不是缺點/貢獻而感受到的價值/擺脫認同的需求/擁有貢獻感,認同需求便會消失/不去滿足他人的期待/不要活在可能性之中/超越自卑感/努力吧!/擁有一點點勇氣/失敗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身為普通人的勇氣/承認錯誤的勇氣/信賴他人/無法信賴時/信賴遭受背叛時/為何需要信賴/構築信賴關係/信賴進而溝通/著眼於良好的意圖/分離課題/自己決定/依賴與自立/不會察言觀色/努力取得諒解/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他人並非如此在意/「為什麼」在意他人的目光/並非位居共同體的中心/為閃避對方的自我認定/比他人看法更重要的事/無法與所有人關係良好/擺脫過去獲得自由

第八章 活在當下
活著便是辛苦/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命運/人無論置身任何狀況都能自由/活在當下/不必刻意讓自己看起來更好/不以理想目標看待他人與自己/不要空等任何事物的實現/變動與實現/當下的幸福/實現式的人生/認真地活著/成為夢想家/做為導引之星的理想/樂觀主義/悲觀主義/兩隻青蛙/無法逃離人生課題/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

後記
參考文獻
 
 

推薦文

  自從阿德勒的日本信徒,岸見一郎先生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譯介成中文,鼓舞了千千萬萬的台灣讀者,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從「自卑與超越」出發,強調社會興趣,對他人保持關心的個體心理學,能在二十一世紀的東方又成為顯學,岸見先生精闢又親切的詮釋功不可沒。例如「認同的需求要仰賴別人,貢獻感卻無需他人的認同」等,使讀者既敢和別人不一樣,由同時體會人無法獨自一個人獲得幸福,必須維持適切的群體歸屬感。

  請留意書中引用阿德勒分析精神官能症部份,須參酌百年來身心醫學與心理學的進展稍加修正。多數論點即今思之,反而更加感受到阿德勒穿越時空的智慧。
 
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

推薦文

  人人都渴望幸福,沒有人希望自己遭遇痛苦。人生旅程有高峰也有低谷,有人經歷逆境一蹶不振,甚至傷害自己、別人;有人即使處境艱難,也能試圖感受幸福。本書作者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引領我們瞭解每個人如何使用自己的「生活型態」來觀看世界、賦予經驗意義,同時釐清自己覺得「有用」但其實對自己不利的錯誤判斷。例如,認定世界很危險,就選擇待在家裡來保護自己,看似「有用」,卻反而限制自己的發展。作者提供許多具體的方式,闡明了如何突破困境、看見自己的價值與能面對改變的勇氣;並重新選擇生活型態、學習安頓自己與關懷他人,就能很快再找回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幸福,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自大學即喜愛阿德勒,碩士、博士階段,皆以阿德勒心理學為研究主題。在大學任教至今,也以阿德勒心理學作為教學、研究、輔導服務的基礎,這本書淺顯易懂同時融合作者自己的人生經驗,以貼近生活的敘說方式,幫助我們認識阿德勒心理學可以如何用來幫助自己或他人離苦得樂,在此推薦,希望你也能從中受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副教授/諮商心理師  吳淑禎

推薦文

  阿德勒說:故事即人生,每個人都在潛意識裡有一套個人對於自己、對於人我關係、對於人生與生活是什麼的故事。這組故事是人生的總指揮,即所謂的生命風格。生命風格反映出個體的自卑感與優越目標之所在,以及他如何克服自卑以滿足優越感的行為動向模式。

  本書引用阿德勒的論述和案例,來說明精神館官能症者的行為動向,無非在逃離自卑感,以自我保護。表面上看起來自我保護乃你我的共同模式,然而精神官能症者對於自我保護,是用他的私人邏輯來定義,不合人生常識,亦即不合於社群生活的遊戲規則。他們誇大了人生責任的痛苦,人生責任對他們而言是承受不起的壓力,於是以「我也想努力,但是我生病了,不是我不願意啊」,來躲避可能會有的失敗。阿德勒說「是的——但是——」是精神官能症者逃離人生任務的典型藉口。

  正常的人和不健康的人都循相同的規則,克服自卑和追求優越。兩種人的差異,在於社會情懷的多寡。前者不會從個人的辛苦與否來考量,而是以是否對大眾有利益,是否對人群有貢獻來思考該如何做。

  阿德勒說人生的如實樣貌是有自在的部分,也有不自在的部分;有覺得舒適的,也有不舒適的。人生的遊戲規則是好壞需照單全收,就如我們的俚語: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作者延伸阿德勒的觀點,將之運用到人生無法避免的家人相處,年老,病痛,與死亡等人生難題,如何能以接受的態度和勇氣來克服關卡。

  我知道任何人只要打開關於阿德勒的書,都會有驚喜之感,有種醍醐灌頂的震撼。當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能接收到阿德勒生活化的心理學,社會將會愈來愈祥和,每個人的幸福指數也會提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 曾瑞真

作者序

  有位年輕人無法忍受未來四十年都將過著同樣的生活而自殺了。如今這個連一年後會發生什麼事都難以預料的社會,竟有人認為往後四十年也將如同現在一般持續過著相同的日子,令我感到驚訝。

  他恐怕不是對現狀特別不滿吧。每天都過得很辛苦的人,是連煩惱的閒工夫都沒有。只是說歸說,他也沒有十分滿意眼前的生活,總覺得好像有些什麼沒法被填滿似的。或許是伴隨著這樣的想法,讓他對於今後也將要繼續同樣的生活,感到不安。

  事實上,就算覺得自己能夠預見未來人生發展,也不見得就會完全照著那樣的路走。就算頂著高學歷並任職於頂尖大企業,也不代表人生從此一帆風順。因為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即便一時取得勝利,還得確保之後總能立於不敗之地。生活中唯恐出現敵手,擔心自己哪天也將成為社會競爭下的敗將。這樣的勝利者,實在稱不上是真正的贏家。那麼所謂的勝利,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難道我們就真的非贏不可嗎?

  有些人,不僅只是對人生隱隱覺得不安,他們非常強烈地感受到眼前艱難的困境。也有年輕人眼神呆滯空洞地來到我這裡,說自己:「又那麼做了。」讓我看他手上自殘的傷口。他們唯有藉著傷害自己、感受痛苦,才能真切體會生命的存在。到最後,他們將不只是割腕自殘,而是一心求死。

  也有人是凌虐孩子到無法罷手的地步。他們大多數也是在父母的凌虐下成長,而且不論遭受過如何殘忍的虐待,依然選擇相信父母應該是疼愛自己的。因此當他們自己成為了父母,便將過去父母曾對自己做過的事同樣加諸在孩子身上。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還能更加疼愛孩子的話,就能確信當時父母是真的疼愛自己的。他們並非不愛孩子。毋寧說,正因為他們比誰都疼愛孩子才會動手。與那些只因孩子不聽話就破口大罵的父母相比,他們所承受的苦,完全是不同的境界。

  也有人感受到的困境,與前面所說的例子都不同。歌德說:「人,只要在努力之中,必然陷入迷惘與徬徨。」有些人對世間的不公不義感到憤慨,高舉著夢想與理想,認真生活。他們與一開始便打算放棄人生的人不同,心中有著無窮盡的迷惘和煩惱。對這樣的人而言,人生必然是艱困的。

  有一些看慣人情世故的人們會出現在他們面前,談論現實有多麼嚴苛,叫他們要「實際一點」。然而就算是這樣,他們一樣無動於衷,不做任何回應。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遭受現實的洗禮,終將卸下過去標榜的理想而沒入現實的洪流中。

  有人即使處境艱難也試圖感受幸福,大聲宣揚要隨心所欲過日子。但不久便發現,人無法獨活於世。無論你願不願意,都免不了涉入人際關係,甚至可以說,只要人際關係是煩惱的根源,人生就脫離不了痛苦。

  有一天,一名年輕人來到我這裡。他拒絕與人接觸,已經繭居家中十年以上。

  「我了解到,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過日子。所以想請教你,今後我到底該如何度過人生。」

  無論之前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都無法決定當下還有未來的人生。我和這名開始思考該如何度過人生的年輕人談了好幾次。這種「該如何度過人生才好」的疑問,原本就不像從自動販賣機掉下一瓶飲料那般可以輕鬆解答,但卻是人打算認真活出自己的人生時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本書中,我將先以目的論的觀點來釐清所謂人生困境的真面目,並嘗試以具體的方式來闡明該如何擺脫人生的困境。其中,我主要的立論根據是來自於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ie, individual psychology),其心理學在日本是以創始者為名,稱之為「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曾經是佛洛伊德所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中的核心人物。但後來因學說上的對立,尤其是剛才所提到的,以目的論來說,過去的經驗並無法決定當下與未來的人生,還有基於人類無法以意識與潛意識來分割的觀點(individual的原意就是「無法分割」),最後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

  阿德勒心理學是悖離常識的反命題,對於既定的價值觀、以及我們潛意識裡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也都貫徹批判的立場,所以有許多人不願了解或實行其主張,但本書若能成為各位擺脫人生困境,獲得幸福的開端,實屬萬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2527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超越自卑感

上小學之前,祖父總是一有機會便對我說:「長大了去讀京都大學!」當時的我,還不懂祖父所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才隱約知道,如果可以進去,就可以得到大人的稱讚。雖然不見得了解具體的意義是什麼,唯獨有一件事情非常確定,那就是:要考上京都大學,必須頭腦很好。

但是,進入小學一段時間之後,我就注意到自己的算術好像不太行。暑假結束前拿到的成績單上,算術的評分是「3」。從學校走回遠離校區外的家裡之前,三十分鐘的路程上,我好幾次放下書包,從裡面拿出成績單來確認,可是,不論我反覆看過幾遍,算術的評分還是「3」。我心想:「糟了!這樣的話就進不了京都大學了。」在五等級評分之中拿到「3」,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可是,所謂的自卑感不是實際狀況中不如人,而是感覺到自己不如人。所以,當自己覺得不行時,就是不行。

阿德勒說,任何人都有自卑感,那是「對於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而正常的刺激」。正因有了自卑感,才會努力向上發展。只不過,那並非與他人比較而來的自卑感。如果現在的成績是「3」,那麼,不是為了與任何人競爭,而是只要為了讓自己更向前一步去努力就行。

努力吧!

無論是否受到肯定,讀書也好、工作也罷,為了達到熟練,唯有努力。但是,公開表明自己的努力或勤勉有時似乎不受大家贊同,反而看起來是不太用功的人能博得他人好感。甚至,也有人不認為讀書是好事,他們主張不要讀書,而要從經驗中學習,應丟下書本,向外發展。雖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表示:「幾乎一到可以脫離師長們教導的年紀,我便完全放下由書本上獲得學問的方法。」(《談談方法》〔Discours de la méthode〕)這並非完全不再讀書的意思,而應解釋為,不再認定讀書才是唯一能發現真理,且最有效的方法。笛卡爾不再讀書這件事讓人難以想像,因此,這句話不該只依照字面上的解釋。

要讓他人覺得自己看起來並非那麼勤奮認真,有其目的。因為失敗時,就能以沒有盡全力為藉口。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nE28QK3.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22110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溪州躁鬱恐慌治療中醫鹿谷鄉焦慮不安改善中醫診所芬園常常心悸看什麼科
伸港頭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田尾昏眩改善中醫診所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南投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和美呼吸困難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田尾失眠睡不著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把脈超神的溪湖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竹塘注意力不集中治療中醫 溪湖瞳孔擴張或收縮治療中醫 治療效果不錯的員林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福興發燙感治療中醫 北斗情緒緊張治療中醫 治療有成效的鹿港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博客來書籍優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